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咨询服务机构

实时资讯

实时资讯

贵州省:推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2.0,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开展试标验标!

  • 千石科技
  • 贵州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 2022-07-05 14:05:39

近日,贵州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印发关于贵州省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通知称:贵州省2025年,全省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水平显著提升,高于全国平均,位居西部前列。贵州省将推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2.0。积极参与两化融合领域标准研制,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开展试标验标。应用国家两化融合标准应用推广公共服务平台,推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分级贯标与分级评定。加强诊断咨询服务,促进相关标准在十大工业产业应用。推动贯标评定结果分级采信试点,推动评定结果与供应商选择、招投标、投融资授信相结合,扩大社会采信范围。具体内容快随着千石科技来看看吧!

政策专人免费指导电话:023-67539092

《支持工业领域数字化转型的若干政策措施》

为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提升工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水平,助推全省新型工业化,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以高质量发展为统揽,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入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推动工业生产方式和企业形态变革,促进生产效率提升和经济结构优化,进一步提升数字经济竞争力,为构建富有贵州特色、契合时代特征的新型工业化体系,奋力实现工业大突破奠定坚实基础。

(二)发展目标

2025年,全省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水平显著提升,高于全国平均,位居西部前列。

——融合能力明显增强。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水平达到60。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关键业务环节全面数字化企业比例等指标稳步提升。

——融合基础持续夯实。持续提升信息基础设施支撑能力。构建数据中心集群,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枢纽节点。实现开发区有线光纤、5G网络“双千兆”覆盖。建成全国领先、具备跨省服务能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3-4个,打造一批行业级平台。

——融合应用加快普及。实现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改造提升。打造工业互联网示范区和“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先导区。打造融合标杆项目200个、示范项目2000个,培育融合应用企业8000户。推动百万设备联网、万家企业用云。

——融合生态加快健全。参与20项以上国家、行业标准研制或试标验标。建成国家工业互联网创新推广中心、工程实训基地。建设涵盖设备保险、融资租赁、供应链金融等服务的产融合作平台。引进和培育100家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领域解决方案服务商。

二、实施路径

——梳理需求清单。面向十大工业产业,结合各市(州)主导产业发展实际,优先选择数字化基础好、转型需求迫切、具备典型示范效应的开发区和工业企业,梳理融合发展需求清单。

——组织落地实施。各级相关部门加大政策支持和组织实施力度,部署落实工作任务,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合力。以重点项目为抓手,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推动任务清单有效落实。

——开展服务行动。遵循企业自愿的原则,由各级主管部门组织开展融合应用诊断、咨询、评估等服务。推动省内外服务商、科研院所、咨询机构等主体与工业企业精准对接,针对性解决企业痛点难点问题,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

——促进应用普及。打造一批融合应用标杆示范,挖掘融合应用优秀案例,总结典型模式、应用成效及实践经验。加大宣贯培训、媒体推广力度,逐步将融合应用示范向全行业、全领域复制推广。

三、主要任务

(一)夯实融合支撑新基础

1.提升数字网络支撑能力。加大新型网络技术应用,推动企业生产设备数字化改造、网络化连接,实现信息技术网络(IT)与生产控制网络(OT)融合互通。开展工业5G专网试点,支持企业建设5G全连接工厂。加快建设大带宽、高速率有线网络,打造高质量企业外网。推动开发区实现千兆光网+千兆5G网络覆盖,开展面向企业的网络互联试点示范。探索建设国家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打造跨区域数据中心直联网络。

2.优化数据基础设施布局。加强数据中心统筹布局,打造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国家枢纽节点,建成智能泛在、集约高效、适度超前、绿色可靠的新型基础设施。推动存储型数据中心向生产型、高安全、绿色化数据中心转型升级,建设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区域分中心、行业分中心。完善人工智能、云网协同等基础设施,探索建设工业数据交易中心,推动工业数据“聚、通、用”。

3.推动标识解析建设应用。加快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贵阳灾备节点),能源、电子、白酒、医药、装备等行业二级节点建设应用,打造一批标识解析应用试点示范。推动标识解析与区块链融合,构建“链网协同”新型基础设施。推进西部地区工业互联网标识、区块链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跨省推广应用。

4.强化工业信息安全保障。建立健全分类分级、风险评估、安全检查、监测预警、应急响应等管理机制,开展企业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评估,落实工业企业主体责任。构建工业信息安全态势感知网络,强化各级工信主管部门监测保障,提升应急协调处置能力。建设工业信息安全靶场,开展网络安全攻防演练。

(二)打造融合服务新平台

5.提升平台服务水平。加快贵州“工业云”向跨行业跨领域综合型平台发展,优化设备接入、模型构建、应用开发等服务能力。引导龙头企业基于贵州特色及优势产业打造垂直行业平台、专业技术平台,培育一批面向设备运行优化、管理效率增进、区域资源协同的工业APP。建设“5G+工业互联网”服务平台,加快5G应用向核心生产环节拓展。推动平台间互联互通、功能调用和服务互认,促进区域、行业、企业协同创新,支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6.推动工业企业登云用云。推广“平台+5G”、“平台+人工智能”、“平台+区块链”等新技术应用,培育协同研发、远程控制、智能巡检、预测维护、质量追溯等解决方案,完善工业互联网资源池。深入开展工业企业上云行动,推广工业设备上云实施指南、工业设备数据字典,引导龙头企业开展研发、生产、管理、服务等核心系统云化改造,带动中小企业业务云端迁移。加快平台化、组件化行业应用,通过创新券、服务券等方式降低上云门槛和成本。

(三)拓展融合变革新应用

7.推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2.0。积极参与两化融合领域标准研制,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开展试标验标。应用国家两化融合标准应用推广公共服务平台,推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分级贯标与分级评定。加强诊断咨询服务,促进相关标准在十大工业产业应用。推动贯标评定结果分级采信试点,推动评定结果与供应商选择、招投标、投融资授信相结合,扩大社会采信范围。

8.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支持企业构建新模式应用体系,打通“人机料法环”等全过程数据链,强化生产要素资源配置与利用。支持构建大型企业引领推广、中小企业广泛应用的融通发展模式,鼓励领先企业通过供应链协同、订单柔性生产、服务外包等方式促进合作,联合服务商共同打造符合中小企业需求的解决方案、产品和服务,实现大中小企业融合应用水平提升和资源共享。

9.推动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推动川滇黔渝、泛珠三角九省(区)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实现产业集群协作共赢。立足“两区六基地”布局,加快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推动十大工业产业企业之间、区域之间、行业之间耦合共生、跨界融合、迭代升级。推动小河经开区、仁怀经开区等千亿级特色开发区探索一体化智能管理、产业互联网等应用,建设工业互联网示范区、“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先导区。

10.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建设基于大数据的产业链图谱,推动上下游协同,通过供需对接、精准招商加快强链、延链、补链进程。支持供应链数字化升级,依托互联网、北斗、5G等,开展智慧物流、智能仓储、电子商务等业务模式,构建高效率供应网络。依托产业互联网,强化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西部陆海新通道、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跨区域产业链协作能力。建设工信大数据平台,引入工业企业用电量、人流物流热力图、设备运行参数等衡量指标,增强感知检测、评估分析能力。

11.推动新模式新业态探索。开展新模式新业态推广工程,支持重点行业企业探索智能化产品、数字化管理、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等创新应用,培育打造融合标杆示范。推动5G、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融合创新,推动技术变革与行业应用相互促进、相互迭代。

(四)构建融合发展新生态

12.加强关键技术研究。支持领先企业开展工业互联网网络、标识、平台、安全等技术研究,加强关键领域标准研制和试标验标。打造工业机理模型库、先进算法库、工业知识库,增强设计研发、生产制造、经营管理、运维服务等关键领域云化工业软件和工业APP的研发与产业化应用能力。研发一批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云操作系统、云数据库等云平台产品,提升云计算平台工业领域应用广度和深度。

13.推动技术体系创新。推进企业技术中心、工业设计中心、创新中心、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等载体建设。引进培育一批技术水平高、产品实力强的大数据、电子信息、智能装备等企业,鼓励有条件的服务商、科研院所联合开展技术和模式创新。培育壮大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工业信息安全产业,加速构建涵盖关键环节的技术供给体系。

14.促进产学研用融合。加快产教融合创新,开展“新工科”建设,打造特色学院、实训基地,培养复合型专业人才。推进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推动高校建立以技术经理人为主体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创新实验室、应用推广中心等,加快成果推广。依托高端智库、协会联盟、创新中心,开展宣贯培训、会议论坛、赛事活动,实现更深层次、更高水平、更宽领域的合作共赢。

15.支持产融合作发展。通过实施“千企改造”、“万企融合”行动,引导企业资金和社会资本投入数字化改造和关键技术研发等项目。支持制造企业、平台企业、金融机构等主体合作,创新基于企业生产运营数据的征信机制和融资模式,增强金融对两化融合发展的赋能作用。推进产融合作平台建设,发展设备保险、融资租赁、供应链金融等服务,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合作创新。

四、重点领域

(一)传统优势产业领域

1.优质烟酒。推进智慧种植基地建设,提高商业化育种、种植、收储质量和效率。打造酱香酒工业互联网平台,面向生产、包装、窖藏、物流、营销、监管等环节开展创新示范,推广产品溯源与防伪应用,创新个性化业务营销模式,助力“世界酱香型白酒产业基地核心区”建设。推动烟叶复烤由机械化向自动化升级,卷烟生产由自动化向智能化发展,挖掘生产设备面向多品种卷烟的生产潜力。

2.现代能源。推广应用煤矿机器人,开展5G井下示范应用,推进智能化采掘工作面、智能煤矿建设,推动煤矿由单系统自动化向多系统智能化、多矿井协同化方向发展。推动数字电网建设,探索构建深度融合能源生产侧、传输侧、消费侧的产业互联网平台,促进现代能源与制造、交通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能源行业数字化转型,持续完善“能源云”综合应用管理平台,建设国家数字能源基地。

3.现代化工。发挥磷、煤、重晶石等资源优势,加快推进工业互联网、智能传感、大数据分析等技术与现代化工融合,实现研发协同、智能采掘、工艺优化、决策控制、远程运维等应用,促进生产管理方式变革。立足“世界级磷化工产业基地”建设需求,深化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构建产业赋能与公共服务体系,提升供应链保障、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拓展、创新链开放能力,推动产业绿色、精细、高端发展。

4.基础材料。聚焦连续稳定生产、资源利用率水平提升等发展需求,开展基于数据驱动的智能控制系统、制造流程优化、装备智能诊断等技术应用,推动矿山开采、设备管理、工艺优化、节能减排等关键环节数字化改造,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促进生产管理方式智能化变革。鼓励行业龙头企业、骨干企业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强化新技术创新应用,推动铝、锰等资源精深加工和产业链上下游配套衔接。

(二)地方特色产业领域

5.生态特色食品。加快农业生产、精深加工、电子商务一体化协同发展,推动辣椒、刺梨、饮用水等细分行业打造无人车间,实现生产加工智能化、产品质量透明化、运营管理数字化。培育茶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茶园生态综合监控系统,加快冷链物流、检验检测、追溯认证等配套设施数据上云应用。推进茶产业品牌升级,提升“贵州绿色食品”形象,打造“贵茶”自有品牌。

6.健康医药。加强药材种植、生产、包装、仓储、分拣、追溯等环节的全过程质量管控。推动中药、化学药、保健品等生产企业建设智能工厂、工业互联网平台,优化新药研发、生产制造、营销服务等全环节水平,塑造“贵州良药”品牌。推进“5G+医疗健康”融合创新,加快探索基于人工智能的医疗器械、康复辅助器具等智慧医疗新产品,提供在线诊疗、康养服务等新服务模式。

7.新型建材。推进建材业与建筑业基于信息技术的融合创新,鼓励企业搭建工业互联网平台,打通产业链、数据链、价值链,提升资源配置和市场服务能力。鼓励建材行业应用物联网、智能传感、数据分析等技术,开展生产制造、能耗管控、设备运维、质量检测等关键环节数字化改造。推动全国绿色建材评价标识管理信息平台应用,加快绿色建材产品推广,促进行业提质升级。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

8.大数据电子信息。支持企业打造智能化产线,加快协同研发、排产优化、柔性生产、建模仿真、机器视觉等新模式在电子信息制造中的应用。支持基于工业互联网、车联网、物联网等配套的新型传感器件、智能终端配套元器件研发及产业化,加快发展5G建设的主设备及无线传输设备配套。加大数据资源开发应用,积极培育工业软件和设备产品,推动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9.先进装备制造。鼓励使用数字孪生、虚拟制造、增材制造等技术提升产品管理能力、生产效率和质量水平,推进企业服务型制造转型。引导企业建立重要装备远程监测平台,加速新型传感器、智能控制、北斗系统、5G终端在数字化装备中的集成应用,开展设备实时监控、远程运维,配件销售、租赁回收等增值服务。积极推进电力装备、矿山机械、山地农机、采掘设备、工业机器人等产品智能化发展。

10.新能源汽车。加快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和产业发展,推进新能源汽车与能源、交通、信息通信等领域加速融合、相互赋能、协同创新。加快仿真、管理、控制等工业软件应用和集成,支持设计、制造、服务一体化示范平台建设,打造灯塔工厂、数字化车间应用示范。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溯源管理平台,畅通电池回收利用数据链,推动全价值链协同发展。

(四)安全生产领域

加快工业互联网在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等重点高危行业安全生产中的应用,增强工业企业快速感知、实时监测、超前预警、应急处置和系统评估等新型能力,提升工业生产本质安全水平。大力推广应用数码电子雷管,鼓励民爆企业打造数字车间、无人工厂,建立企业级智能网络监管平台。升级优化贵州省民爆行业双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平台,支持构建民爆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

(五)绿色环保领域

推动工业互联网和绿色制造融合发展,加快煤炭、有色、钢铁、化工、建材等行业高耗能设备智能化改造。引导企业开展在线监测,加强对资源利用、能源消耗、污染物排放的智能统筹管理,推动节能减排。探索基于产业链协同的固废物处置利用模式,加强政府监管和市场优化,切实提升磷石膏、赤泥、锰渣等固废物的无害化处置和综合利用水平。促进产业、能源结构调整优化,围绕碳达峰、碳中和探索用能权、碳排放权、排污权在线交易。

(六)国企转型领域

推动航天科工、中航工业、中国电科、中国航发、中国电子等在黔央企,茅台集团、磷化集团、盘江集团、乌江能源集团、贵州钢绳集团等省属企业数字化转型,建立投资、应用、评价、考核等管理机制,制定转型蓝图和推进路线图。构建集团数据治理体系,深化数据资源开发利用,促进技术、产品和服务创新,实现产品创新数字化、生产运营智能化、用户服务敏捷化、产业体系生态化。加快建设数字车间、智能工厂,实现作业现场全要素、全过程自动感知、实时分析和自适应优化决策。发展工业互联网,推动知识能力模块化、软件化和平台化,加快产业链供应链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

五、保障措施

(一)加大统筹协调力度

在省新型工业化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重大问题、重大政策和重大工程等的跨部门协调领导。充分调动政府部门、科研院所、行业组织、重点企业的积极性,构建行业领域专家库,开展任务督促指导和第三方评估,加强重点工作过程管理、绩效评估、监督考核。各市(州)、县(市、区)比照省级做法细化措施,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强化财政金融支持

鼓励企业积极争取国家资金支持,用活用好国家各类财政资金、基金。发挥省级财政资金、基金的引导、撬动作用,强化省、市(州)、县(市、区)联动,加大对重点开发区、重点企业的财政资金支持力度。探索多元化、多渠道的金融投入机制,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支持企业数字化转型。支持符合条件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服务商上市。

(三)加快人才队伍建设

推进省校战略合作,通过创新中心、实习实训基地等平台,引进中高端人才。加强校校合作、校企合作,综合运用联合办学、订单式培养等手段,壮大人才队伍。实施中小企业“星光培训”工程,加强对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技能人才的培训。鼓励企业自主开展技能评价并落实待遇,完善人才考核与激励机制,营造引才聚才用才的良好市场环境。

(四)优化融合发展环境

充分发挥创新载体技术攻关、服务支撑、应用推广作用,加强政策引导和业务指导,开展入企走访等活动,及时协调解决企业在生产经营、项目建设、融合应用等方面的问题。落实各项惠企政策,减轻企业负担。推进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完善动态评价、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推动创业创新和供需对接,搭建线上线下结合的创新体验环境,努力营造全社会共同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氛围。

(五)加强宣传推广应用

加大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宣传力度,组织开展宣贯培训和专题讲座,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介广泛宣传报道各地工业互联网建设成果和先进经验,激发社会各界实践积极性。依托数博会等省内外会议、论坛,帮助企业开阔国际国内视野,提高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思想认识。

本文转自于贵州省工业和信息化厅